-
開放 堅持 與時俱進
【媒體看華友】桐鄉明星企業,大幅增長!
-
2025-07-29
-
瀏覽量:467
近日,華友鈷業曬出一張亮眼的“半年度成績單”——今年1-6月,華友鈷業預計實現凈利潤26億元至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5.62%至67.59%。

逆勢增長的背后,是企業在產業一體化布局、技術創新與成本管控上的持續深耕,而印尼華飛項目的達產超產與技術突破,正是其中最生動的注腳。
走進印尼緯達貝工業園,華飛年產12萬噸鎳金屬量的高壓酸浸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鎳鈷溶液在管道中奔流,經過凈化、沉淀等工序后,變成一塊塊抹茶色的氫氧化鎳鈷(MHP)。

“項目從去年達產以來,今年上半年持續超產,產能持續攀升。”印尼華飛項目負責人介紹,作為華友鈷業“鎳資源-鎳冶煉-三元材料”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印尼華飛與華越兩大項目的穩定運行,讓華友鈷業MHP原料自給率進一步提升,有效對沖了原材料波動風險。
鏡頭轉至桐鄉總部,研發團隊正在測試新一代高鎳三元材料的循環性能。“這款NCM811產品經過摻雜改性,循環壽命突破3000次,能量密度達到280Wh/kg,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了15%。”華友鈷業研發負責人介紹,技術創新讓華友鈷業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回暖期搶占了市場先機。

這份“內外兼修”的實力,源于企業在研發上的持續深耕。目前,華友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浙江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等24個省級以上高能級科研平臺,累計授權專利超600項,主導/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200余項。2024年,華友研發費用達13億元,構建了核心技術護城河。
更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中國鎳鈷冶煉領域的技術引領者,華友鈷業牽頭制定的YS/T 1757-2025《粗制鎳鈷原料》和YS/T 1758-2025《鎳锍》標準于7月8日正式發布。這兩項標準填補了我國鎳冶煉中間品領域標準體系的空白,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產業布局的深化同樣為增長蓄力。在印尼,年產5萬噸高鎳動力電池三元前驅體材料項目二期僅用284天就實現機械竣工,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NCM811高鎳前驅體制備技術,標志著華友“海外資源、國際制造、全球市場”經營格局的進一步鞏固。

從資源端的自給自足到制造端的技術突破,再到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提升,華友鈷業正憑借全產業鏈布局與創新能力,持續釋放一體化優勢,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